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資料提供

切勿為解決少數病患濫訴,犧牲全國醫療品質 消基會嚴正反對「醫療法第82條」的偷渡修法作為

為呼應醫界免受病患濫訴之強力訴求,早於101年行政院即提出醫療法第82條之1修正草案,大幅限縮醫療行為之刑事責任,當時便已引來各界質疑聲浪而暫時擱置,豈料日前立法院完成黨團協商之醫療法第82條修正草案,竟然不僅將之前行政院版中限縮醫療行為之刑事責任之修正文字重新排列組合幾乎照單全收外,甚至將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的民事責任也挾帶一併大幅減輕,消基會本於保障廣大消費大眾醫療權益之公益團體立場,認此修法期期以為不可,理由如下:
提高刑事責任門檻,絕非解決病患濫訴良方:
依據實證研究,病人面對醫療事故,其主要訴求為一、公開情報,追求真相。二、道歉,誠意的面對。三、防止事件再度發生。因此,縱使提高刑事責任門檻,讓遭遇醫療事故之病患告不成「刑事」,病患為追查真相,仍可主張醫事人員故意行為而提告,同樣需進入偵審程序,毫無實益。
消基會表示,依黃鈺媖律師和楊秀儀教授在2015年所做的「病人醫療糾紛解決途徑實證研究」裡,發現只有13.5%的病患(家屬)會採取民事訴訟;採刑事訴訟者,更低至7.9%;而陳榮基教授和吳俊穎教授在1999年及2009年,從醫療端進行調查,也發現病人撤回或放棄者占有42.3~42%,自行和解或透過第三者調解者占42~34.9%,採司法訴訟者,僅占15.7~23.1%,兩者調查數據顯現出一致性因此,並無醫界所強調必須修法理由的「病患濫訴」情事,醫界大聲疾呼的濫訴情況,恐言過其實。
事實上,在法務部(2012)地方法院檢察署辦理醫師業務過失致死(傷害)案件終結件數及偵結情形的統計數據裡,2012年6月底前的起訴率為3.1%(6.9%)、2011年為11.4%(4.7%)、2010年為6.6%(7.4%)、2009年為8.3%(3.6%)、2008年為11.3%(5.3%),這5年的過失致死的起訴率低於10%左右,過失傷害則低於7%以下,而且這些案件包括醫美領域,並非完全是救人救命的五大科(內科、外科、婦產科、小兒科、急診科);實務上已經嚴格認定刑事責任,倘又再修法將刑事責任門檻大幅拉高,病家在民事救濟途逕又被阻斷情形下,還是會採取刑事告訴,以追求真相,醫師被告的情形依舊,甚至病家被迫自力救濟,衍生更多社會問題,完全無法改善醫病關係。

挾帶減輕民事責任,恐犧牲全民醫療品質:
民事責任架構與刑事責任要件本屬不同,不該當刑事責任而仍成立民事責任之案例比比皆是,既然醫界關切的是避免病患以刑逼民,則引導病患循民事賠償機制尋求救濟,本屬正途,何以修正草案將民事責任亦大幅減輕?令人費解;尤其即便依現行醫療法第82條以故意或過失負損害賠償之規定,實務上審酌醫師的過失標準與要件,實已趨近於重大過失,則當醫療機構可進一步據此修正條文作為民事免責之護身符時,如何能期待醫療機構改善目前血汗醫院關於人力、進藥、設備等為人詬病情況?顯然根本無法提昇醫療品質,祇有向下沉淪。
消基會指出,就事論事,醫療院所雖為醫療契約的當事人,但醫師等醫事人員為其受僱人,須第一線面對病患的各種醫療需求,受限於許多因素,除非有重大過失,否則均應以讓醫事人員能夠安心全力服務醫治病患,而由醫療機構負起糾紛處理的最後民事賠償責任,始屬公平。現下的黨團協商結論,卻是將醫療機構和醫師同時大幅降低民事責任,如此的修法,直是犧牲全民的醫療品質和病人安全。消基會懇切呼籲,人人都將會是病患(或家屬),社會各界應關注是,醫療機構應為醫事人員的最大後盾,應該建立起讓醫事人員安心無後顧之憂地服務病家的環境,而萬一不幸發生醫事糾紛,應由醫療機構負起最後責任,才能建立起醫師安心救人、病家信賴的和諧醫病關係。

醫事爭議調處及補償等病人權益保障制度應配套併同修法,並將醫師投保責任險入法:
醫療行為刑事責任限縮之討論與整體病人權利保障之架構調整,密不可分,已為各界之共識,雖此次黨團協商結論通過,要求衛福部於下會期將「醫事爭議處理法制草案」送至立法院及將「醫事爭議調解之法制化草案」於106年12月底前送至行政院等2項附帶決議,但此脫鈎處理之方式,顯然無法取信於消費大眾,必然昇高醫病對立情勢,務必三思,甚且當併同配套修法時,亦應將國外行之多年之醫師強制投保責任險制度一併納入修法,以分散醫師執業風險,並保障病患權益。
因此消基會認為,目前並無單獨將醫療法第82條修法之急迫性,當務之急應是將「醫療糾紛賠償機制」和「醫療爭議處理法制」優先立法,先透過簡易的鑑定制度,初步釐清責任歸屬,讓醫療機構、醫事人員與病家瞭解法律上的優劣地位,再藉由合宜關懷的醫療糾紛的調解和補償機制,才能有效降低醫療事故的訟源。
基此,消基會嚴正呼籲立委諸公苦民所苦,視病如親,勿草率通過醫療法第82條不當修法,以回歸全民的期待。


財團法人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

我要詢問

您所勾選的產品/服務:

    取消

    登入

    忘記密碼?

    或以下列方式登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