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結構
皮膚由外至內分別為表皮(epidermis)、真皮(dermis)及皮下組織(subcutanous tissue)三層。
在皮膚中也存在一些皮膚附屬構造(epidermal derivatives),毛囊,毛髮,皮脂腺、汗腺、淋巴管、細微血管、神經末梢、感受器官、等。
肌膚的最外層是一種天然的保護屏障,由『皮脂、汗水、角質層細胞』混合而成,叫做『酸膜』,也稱為皮膚屏障(Skin Barrier),皮膚的厚薄度都會隨著年齡性別部位以及長期使用的保養品去了解你個人狀況,整體皮膚的平均厚度為 0.3~4mm(表皮與真皮),重量約生體的的15%,也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皮膚能保護隔絕有害物質侵害,它的酸性表面讓細菌不易生存,阻絕了外界的污染進入皮膚深層,這層屏障讓皮膚中的水分不易流失,並且氧化自己的脂質去抵擋自由基的傷害,而有『紅、腫、熱、痛、乾燥』的不適感的人是因為肌膚的天然屏障被破壞,導致外污染可迅速滲入使的皮膚細胞處於長期發炎而導致不適感。

相關產品
-
表皮層
皮膚的最外層 表皮層的細胞大都是由基底層細胞分裂分化而來。除了角質層的細胞是無細胞核的死細胞以外,其他三層【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棘狀層(stratum spinosum)、基底層(stratum basale)】-的細胞都是活的細胞,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則只存在手掌與腳掌。 表皮主要成分是角質細胞(keratinocyte),細胞生命週期約28日,由基底層細胞變成顆粒層細胞約14日,由顆粒層細胞變成角質層脫落約14日。角質層細胞由基底層逐漸往上變化,最後死細胞變成角質層,這個過程稱為角化過程。 角質層(stratum corneum):在表皮最外層,光學顯微鏡下呈嗜酸性多層薄膜狀構造,細胞核消失,這些死細胞變成保護皮膚的最外層,稱為角質層。 表皮與真皮的交界:在基底層正下方,有PAS陽性染色的基底膜(basement membrane)。當發生皮膚癌時,若仍位於基底膜外部就稱為原位癌,屬於早期的癌症。 基底層(stratum basale):表皮最下層,一層的基底細胞所組成。細胞為長的圓柱形,細胞質濃染嗜驗性,分裂旺盛,會往上分裂出新的細胞,細胞之間以胞橋小體(desmosome)相結合。往下與真皮接合部分稱為半胞橋小體(hemidesmosome),然後與基底膜的基底板相接。大約10個基底細胞之間會有有一個黑色素細胞(melanocyte),可以分泌黑色素,保護細胞核不會受到紫外線的傷害。 棘狀層(stratum spinosum):在基底層與顆粒層之間,占表皮的大部分,愈下層愈呈多角形,往上則漸次呈橫向扁平.比基底細胞大而亮,互相之間以”棘”連接,稱為細胞間橋(intercellular bridge),這些都是胞橋小體(desmosome)的結構。 顆粒層(stratum granulosum):介於有棘狀層之上,角質層之下。顆粒層細胞由更扁平的細胞組成,細胞質出現多數嗜鹼性小顆粒keratohyalin granule,細胞核濃縮,細胞質分退化。 透明層(stratum lucidum),只有手掌皮膚與腳掌皮膚有透明層。因為角化不完全,光學顯微鏡下為具有屈折光線較強的透明層。 主要就是屏障作用,阻絕外來的傷害,如紫外線、有害微生物、化學物質等侵入並防止體液的流失。由於各部位不同,其厚度差異甚大,如眼瞼、包皮、額部、腹部、肘窩等部位較薄,掌、跖部位最厚。 角質層具有些微的防曬功能,對於某些皮膚治療,如:磨皮、塗去斑藥膏、雷射治療後會破壞角質層,這就是為何要強防曬的原因。
-
真皮層
皮膚的第二層 真皮層的厚度大約在0.3~3.0mm之間,隨著身體部位而不同,真皮層分為乳狀層(papillary layer),網狀層(reticular layer)。 真皮層提供表皮層有力的支撐。主要是由真皮裡的纖維母細胞、彈性纖維、膠原蛋白、玻尿酸所構成。因此帶給皮膚彈性與張力,能緩和來自體外的物理刺激,纖維母細胞(Fibroblasts)若是因老化而失去合成膠原纖維的功能時,則皮膚將萎縮而容易產生皺紋,並失去其柔軟與彈性。 此外,真皮層中容納有血管、淋巴管、神經、皮脂腺、汗腺及毛囊等進行各種生理功能。 真皮內的毛囊,可以生出毛髮;豎毛肌可以控制毛髮矗立,調控體溫;皮脂腺分泌皮脂,防止水分蒸發;真皮內還有感覺細胞,可以感受到觸覺;另外有大、小汗腺,具有調節體溫、產生費洛蒙。體味的產生與大汗腺有很大的關係。 血管供應皮膚營養的來源,淋巴管是代謝生理反應的廢水廢氣排泄之重要組織。神經則是所有知覺感覺的來源。所有觸覺興奮樂趣都是來自真皮層的神經刺激。而皮脂腺與汗腺則是表皮及毛髮的保溼潤滑之重要來源,因此,真皮層可說是皮膚主要生命及生理功能之所在。對於感覺、體溫調控與免疫系統亦扮演著重要角色。
-
皮膚的作用
厚度約0.3 ~ 3mm,由纖維、基質及細胞三大部分構成。 基質包含纖維母細胞、彈性纖維、膠原蛋白及玻尿酸等重要成份。 主要是構成真皮細胞網層組織,維持皮膚彈性,保持皮膚水份等功能。 另外真皮內還包含有毛囊、汗腺、皮脂腺、毛細血管、淋巴管和神經等結構。 皮膚有以下作用: 1.物理性防禦作用:皮膚富彈性、可塑性、堅韌性及柔軟性,保護身體免受外力的傷害。 2.皮表水份保持作用:角質層表面脂膜、緻密的角質層、角質層及顆粒層間的等電障壁等,可調節水份的保持能力及經皮水分蒸散。 3.微生物防禦作用:皮膚呈現弱酸性,皮表具有皮脂、汗、角質層、脂質等所構成之酸性膜(pH5.5~7.0),可防止細菌及真菌的寄生。 4.對於化學物質的防禦作用:角質蛋白可抵抗物理及化學性傷害。對異物產生肉芽腫性反應或排除。表皮可保持皮表之pH值中和鹼性物質,具有緩衝功能(Buffering capacity)。 5.光線防禦作用(防止紫外線):皮表凹凸不平可反射大部份之可見光及紅外線等長波光線及一部份(32Onm以下)之紫外線。已侵入表皮內之光線會被表皮內成份(角質纖維、keratohyalin等)散射掉。位於基底層的黑色素細胞可分泌黑色素到表皮的角質細胞,此黑色素會吸收紫外線以保護細胞核。 6.知覺作用 具有觸、壓、運動、溫、冷、痛覺的感受點。皮膚的自由神經末梢 (C-fiber)可感受癢的感覺(itching) 7.體溫調節作用 皮膚是熱的不良導體,可以防止體溫喪失及防止外溫侵入。汗腺及皮膚微循環系為體溫調節器,體溫上升時即以發汗及血管舒張來發散熱量。外溫低時,就會減少流汗且收縮血管防止體溫散失。 8.分泌及排泄作用 皮脂腺分泌皮脂以保持皮膚表面滑潤及角質層的濕潤,皮脂腺分泌過度旺盛時,會導致痤瘡(青春痘)。皮脂膜可防止水份喪失及外界水份侵入,具抗菌性可防止細菌與真菌的發育。汗腺分泌汗液以排泄水份,並且放散溫熱,調節體溫,保持皮表之pH值及濕度,同時排泄少量廢物及毒物。 9.合成作用 表皮細胞可合成膽固醇,也可以合成provitamin D3,provitamin D3經由紫外線的照射成為維他命D3(Vitamin D3)。 10.吸收作用-經皮吸收 percutaneous absorption 因角質層與顆粒層具有保護皮膚的效果,因此有很多障壁存在,來降低吸收,所以表皮路徑(transepidermal pathway)的吸收較少。大部份吸收,是經由毛囊脂腺路徑(transpilosebaceous pathway)由毛細孔進入皮膚。重金屬、維生素A、類固醇等會被吸收。現在發達的保養品科技,全力研究保養品經皮吸收的效果,藉此來發展醫學美容保養品。 11.再生修復作用 皮膚受傷時,皮膚組織會增殖、增生與修復。含有很多複雜機轉。 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與細胞間素(cytokine)的分泌 表皮角質細胞會分泌很多生長因子(growth factor)與細胞間素(cytokine),達到皮膚生長、修復、維護、免疫等作用。皮膚表皮角質細胞可分泌IL-1(interleukin 1)、IL-6、IL-8、TGF-α(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α)、NGF(nerve growth facto)、bEGF(basic epidermal growth factor)、ET-1(endothelin-1)、GM-CSF(granulocyte 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等。
-
膚質
膚質的主要影響因素有皮膚的皮溝、皮丘與皮紋、含水量、含脂量與酸鹼度,還有皮表的角化程度。 大家最關心而且也最能自我照顧的,就只有皮膚的含水、含脂量與酸鹼度、痘痘肌了。 目前坊間大體上將膚質分為油性、中性、乾性和混和性,分類依據是看表皮含水度和油脂分泌量。然而,“膚質變動”這樣一個觀念的正確認知非常重要:影響膚質的因素有很多,可能和本身遺傳、年齡、性別或外在環境變化(如季節變化)都有關係,就算同一個人,不同部位、情緒與生理狀態等因素也會有不同的膚質變化。 舉例來說,臉上T字部位過油,甚至產生痤瘡的人,可能在雙頰同時存在著因過度清潔而乾裂的皮膚。夏天有多汗、油膩臉龐的人,冬天時可能因為全身乾燥而有冬季搔癢的情形。而且,表皮含水度和皮脂分泌量兩者不是正比關係,如果是油脂分泌量高的人,並不代表他的表皮含水度高。 另外也有所謂的“敏感性皮膚”。皮膚較薄、微血管明顯。肌膚較容易受到外在環境或否些特定物質的影響,而發生紅癢腫等症狀。選擇保養品要特別小心。很可能只是多種不同的錯誤保養方式所共同累積成的皮膚傷害現象。 最後,還有一個跟膚質有關的因素,就是皮膚對紫外線的防禦能力。一般而言,深色皮膚的人對於曬傷的防禦能力較強,皮膚癌的發生比例也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