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震波? 1970-1980年代體外震波碎石機的發展,讓患有結石的人多了一種治療的方式,並且得到不錯的回響。 近幾年因疼痛醫學、再生醫學觀念的興起以及人民知識提高,對於疼痛的治療也因此有許多不同的方式。而體外震波(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也更是沸沸揚揚,除了運用在結石症狀上以外也開始廣泛的運用在許多疼痛治療上。 震波的原理? 震波的原理就是透過能量的傳遞施打在需要的部位,使該部位範圍產生微創傷,進而啟動身體的修復機制,促使該組織部位生長因子的釋放及增加血液循環,達到組織修復進而疼痛下降。研究也證實,所謂的微創傷單位面積的範圍10%的破壞是有利於組織的修復。 體外震波的運用? 體外震波依能量的不同可分為高能量及低能量,又可依能量輸出的方式不同分為聚焦式(Focus shockwave)及擴散式(Radial shock wave),兩者皆用於不同的適應症。而碎石震波和前述兩者不同。 體外震波可以運用在多種病變上,目前為肌肉骨骼系統為最大宗,好比肌肉骨骼交接處的病變,例如:鈣化性肌腱炎(Calcifying tendinitis)、手肘網球肘(Tennis elbow)、高爾夫球肘(Golf elbow);足部的疾患,例如:足底筋膜炎(Plantar fasciitis)、阿基里斯肌腱炎(Achilles tendinitis)。 另外近幾年也開始有許多促進骨質新生、傷口癒合、血管性勃起功能障礙(Vascular Erectile Dysfunction)等疾患的發展。 復健以及物理治療上震波的運用? 復健的範圍其實非常廣泛,而物理治療是復健專業裡的一環,來求診的患者肌肉骨骼以及疼痛問題為最大宗。輕微的症狀在物理治療多半能藉由物理因子的方式亦或者藉由不同手法的徒手皆可得到緩解或症狀的改善,但是慢性的症狀、結構產生實質病變亦或者是高強度運動傷害的運動員所產生的不適通常效果較不佳,像是鈣化性肌腱病變、足底筋膜炎以及韌帶拉傷等。 震波的好處以及優點是什麼,需要打幾次? 體外震波的優點就是沒有針孔、免開刀、免吃藥也無副作用。當然施打次數因症狀及嚴重度的不同也有所不同。研究顯示,打一次即有一次的效果,但還是需要經由醫師評估過才能確診。 打完震波需要注意什麼? 打完震波的2-3天如果會有不適的感覺那是正常的,因為是造成一個微創傷,所以治療後我們都會希望病患可以休息2-3天,當然不是指都完全不能活動,正常的生活作息或是緩和的活動是可以的,但是劇烈或者高強度的運動即需暫時避免,免得在組織修復的過程又再一次受傷,反覆造成惡性循環。 出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blogTopic.action?nid=2141 謝雅雯 物理治療師(卓立復健科診所 治療長 兼 物理治療所 院長)
當患者來求診會主訴,腰痛、肩膀痛、膏肓痛、走路腳底痛等等,經過醫師檢查診斷後,我們會知道自己可能患了什麼樣的症狀,比方說五十肩、足底筋膜炎、網球肘、椎間盤突出等,這樣的診斷。但人體每個部位都是錯綜複雜,光是一個肩膀痛,涉及的範圍就非常廣,比方說可能因素有: 1.來自頸椎神經壓迫而導致 2.肩部關節囊沾黏造成的五十肩 3.肩部旋轉肌群力量或出力時序不對而造成不適感 4.肩部肌腱鈣化 5.姿勢不正確 6.其他等... 物理治療評估方法因每個治療師所學不同派別而有所不同 ⇒局部評估:針對於較簡單的問題 ⇒整體全人方式評估:姿勢評估、動作分析、功能性評估、檢查相關關節與軟組織功能是否正常,同時以動作分析與拆解,來尋找真正問題的核心。因此治療師扮演的角色就是在後續開始治療前,先評估確切問題。良好及精確的評估就能夠有較正確的治療方向,避免延緩或錯過好的治療時間點。 醫師檢查還重要嗎? 當然非常重要,整個醫學受訓的過程中,醫師因肩負著重大責任,因此在培訓的過程中也非常的嚴謹及全面,在檢查評估的過程中,聽完患者的主訴後,醫師需要思考體整、每個系統可能性、排除重大問題,最後我們才能獲得一個精確的診斷,例如:粘連性關節囊炎(五十肩)。 謝雅雯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所 院長 兼 卓立復健科診所 治療長)
時常來復健的病人都會注意到,兒童復健治療室有一面非常高大的3D立體攀岩牆,這個到底可以幹嘛?它也可以拿來復健嗎?小朋友敢爬嗎? 別急別急,讓我們一一為大家解答!! 從多篇的研究中能顯示攀岩不管對孩子或大人都有一些訓練的效果。 不管是肌肉力量、協調能力、平衡能力、社交技巧都能透過訓練得到有效的改善。 有一篇文獻中提到攀岩心理治療不僅能有效減輕憂鬱症狀,甚至可以超越單純體育鍛鍊的好處! 從職能治療的角度而言,攀岩能訓練到什麼呢? 促進感覺統合,攀岩提供大量的「本體覺」輸入,在感覺輸入到大腦後,能激起邊緣系統產生動機的「最適」感覺動作挑戰,讓孩子可以造成神經及行為上的改變,使孩子做出「適當反應」,也能更願意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 促進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知覺感覺、認知功能及社會心理技巧 雖然攀岩是個非常棒的治療媒介,但執行前一定要了解孩子的能力並隨時做調整,才不會造成反效果喲! 如果有任何問題也歡迎詢問!
許多幼稚園老師常常向家長反應,孩子在學校的注意力問題,上課時不專心、東張西望,導致學習能力下降。 其實注意力有分很多種喲,你能知道孩子是哪類型的注意力需要加強嗎?! ️ 集中性注意力(focused attention):是最基礎的注意力向度,是指可以直接對特殊的聽覺、視覺或觸覺刺激產生反應的能力。 聽到電鈴聲會抬頭看門口、聞到燒烤味會尋找來源 ️ 持續性注意力(sustained attention):是指在連續及重複的活動中,有能力維持一致的行為反應。 五分鐘內圈選指定數字、看一部電影 ️ 選擇性注意力(selective attention):是指面對干擾物或許多刺激下,是否能能選擇維持正確的訊息。 在課堂上能排除電扇聲、同學講話聲、走廊有人走過去⋯⋯等等不必要的訊息,而選擇老師講課的內容。 ️ 交替性注意力(alternating attention):是指可以轉換注意的焦點,在不同的任務需求間移動的心智彈性能力。 上課時需要在一邊聽課及抄筆記間進行轉換,因此交替性注意力對學生而言是相當重要的 ️ 分配性注意力(divided attention):是指可以同時針對多重任務產生適當的反應能力,同時集中兩項或以上的活動。 媽媽能一邊煮菜一邊講電話、在開車時能一邊聽廣播。 如果發現家中的孩子有注意力的問題,一定要尋求專業的協助喲!!!
你對骨盆底和尿失禁認識多少呢? 你是否曾在運動跑步的過程中或者在聚會中因為聽了一個笑話後發現漏尿,又或者女性在生產後發現有些微漏尿的問題卻遲遲沒有因為身體恢復,不論男性或女性隨著年紀增長及老化自身可能出現尿失禁的現象或耳聞過身邊周遭的人有類似的狀況,而這樣的狀況都可能使得心理與社交出現障礙,根據亞洲11國家所進的調查研究,統計大約15.1%的婦女及5.8%的男性有尿失禁的問題,相對於社區發生率老年女性35%及老年男性22%,而在長期照護機構住民盛行率這某一部分因素可歸因於骨盆底肌或括約肌無力,但到底骨盆底肌群在我們身體扮演什麼角色以及有什麼功能呢?而尿失禁又是如何? 一般醫師進行檢查時會先確認是否為可逆或者暫時性狀況,如果症狀為不可逆則是為慢性,接著確定尿失禁類型及治療的方式。 到底什麼時骨盆底肌? 簡單解剖學角度 骨盆底肌群(Pelvic floor muslces)由解剖學來看是多條韌帶及肌肉組合而成,由淺至深還可分為三層肌肉群,位於人體骨盆底處。以會陰為分界可將骨盆底分為泌尿生殖三角(會陰前半部)及肛門三角(會陰後半部)。 骨盆底肌重要功能 1.提供支撐乘載骨盆腔內器官其內容物,並防止臟器(膀胱、子宮及大腸)向下脫垂(prolapse)。 2.保持尿道其肛門括約肌的控制,骨盆底含有尿道口、陰道口(女)及肛門口,因此強健度就變得重要,鬆弛或無力的骨盆底肌群可能會使得頻尿、漏尿、尿失禁或漏糞水。 3.促進脊椎及骨盆穩定度。 4.性功能反應和生殖能力。 5.承受腹腔內壓力的增加。 尿失禁可分類為? 根據國際尿失禁協會對尿失禁的定義:指尿液不自主流出的一種情況,並造成個人衛生或社會適應的困擾。 應力性尿失禁:當腹部增加腹內壓時出現漏尿。例如:打噴嚏、大笑、咳嗽等… 急迫性尿失禁:尿急的時候無法控制而發生漏尿的狀況。 滿溢性尿失禁:因為憋尿導致膀胱過度飽漲,而不自主的漏尿。 完全性尿失禁:在任何情況下尿液不自主地排出。 功能性尿失禁:因癡呆、行動不便、環境或地點不對而不自主的尿液排出。 治療 1. 手術 2. 非手術方式 →骨盆底運動凱格爾運動(Kegel exercises) →生物回饋法(直接測量壓力、測量肌電圖) →電刺激、薦椎神經刺激 →藥物治療 →磁場刺激 G動椅好處免開刀 免侵入性 免脫衣褲 無不適感 謝雅雯 物理治療師 (卓立物理治療所 院長 暨 卓立復健科診所 治療長)
電療是一種安全、非侵入性、非藥物性、無副作用且療效迅速的物理保健療法。 臨床上使用的電療器通常可以依頻率的高低分為低頻、中頻、高頻三種 -低頻1000pps(1kHz)以下:相較於中頻,穿透力較差,但能夠有效的刺激神經組織。 -中頻1kHz-10kHz:相較於低頻電刺激對於組織穿透力較好,但由於頻率高刺激時間間格太短,無法刺激神經組織。 -高頻10kHz以上 電刺激止痛之應用1965年Melzack and Wall 所提出的的門閥理論(Gate control theory),刺激較大之神經纖維去抑制疼痛纖維的傳導,降低疼痛傳入時之神經興奮活性,達到止痛的效果。電刺激可應用於維持或增加關節活動度、強化肌肉力量、增加肌肉耐力、肌肉在教育、降低肌肉痙攣、減少肌肉萎縮、促進傷口組織癒合、骨折癒合、改善循環、減少水腫。 經皮神經電刺激(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 TENS),屬於低頻,治療的方式是透過可傳導電擊的貼片,黏貼於患部或需求的部位上,藉由電療正負兩極,改變細胞膜外之電位引起動作電位,使肌肉引起收縮反應。 中頻向量干擾波(Interferential current, IFC),頻率2000Hz~5000Hz,治療方式透過海綿吸杯吸附於患部或需求的部位上,中頻干擾波因平率相較於低頻高穿透性較高,因此可達到深層的組織。 治療過程中如有肌肉收縮反應或肢體產生些微動作皆為正常,如有不適感都應馬上告知治療師 謝雅雯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所 院長 兼 卓立復健科診所 治療長)
靜脈雷射原理 低能量雷射光直接在靜脈血管內照射,作用在血球細胞內的粒線體,可以加強細胞有氧呼吸,使紅血球與氧的結合能力增加,促使一氧化氮釋放進而讓血管擴張,達到增加全身血液循環及改善微循環的效果 哪些人適合? 1.改善睡眠障礙 2.慢性病輔助 : 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高膽固醇、痛風 3.促進血液、神經循環 : 血管硬化、貧血、痛風、耳鳴、暈眩、中風、心臟病、神經系統病變、腦血管病變 4.促進代謝、排毒 : 代謝症候群、尿毒症、戒毒、解酒 5.活化機能、修復受損細胞 : 抗老化、回春、增生毛髮、毛髮變黑、細緻皮膚、促進傷口癒合、加速產後復原 6.增強免疫力、抵抗發炎 : 急性或漫性肝炎、腸胃道慢性發炎、慢性疲勞症候群、氣喘、過敏性鼻炎、異位性皮膚炎、類風溼性關節炎、細菌感染;疼痛舒緩、癌症之輔助治療 哪些人不適合靜脈雷射? 對光治療會過敏的人、凝血異常、懷孕婦女 治療過程Q&A 1. 治療過程中會不舒服嗎? 過程中有些人可能會有手部微溫熱的感覺 2. 治療後可能會有什麼感覺? 剛開始會有頭暈疲勞的感覺,或是想睡覺等等 3. 治療後需要補充什麼? 飲用500-1000c.c.的溫開水、飲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多散步運動、早睡早起勿熬夜 謝雅雯 物理治療師(物理治療所 院長 兼 卓立復健科診所 治療長)